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信息来源:宣传教育处发布日期:2021-03-01 09:29点击次数:

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1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孙艳辉向媒体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开展情况。

省厅法规与标准处处长姚晓群出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李祥龙主持。以下为答记者问实录:

媒体记者

我是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将如何贯彻落实这部法律?

孙艳辉总工

感谢您的提问, 《长江保护法》于2020年12月26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是我们国家首部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省生态环境厅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长江保护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依法强化监管,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扛起责任。扎实开展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掌握《长江保护法》核心要义。结合职能职责,将《长江保护法》涉及的工作分解到有关处室、单位,制定四个清单(责任部门、措施、完成标准、时限),压实责任;加强工作调度,督促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深入开展普法行动。把《长江保护法》纳入重点普法目录,结合“六五”环境日、环保宣传周,全面开展《长江保护法》宣传。以长江流域为重点,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江淮环保世纪行”。联合省工商联,组织沿江各市开展“送法进企”系列活动。开展第二届“网上普法知识竞答”活动。组织沿江各市创作环境法治文化作品。将长江大保护普法教育渗透到日常执法监管全过程。

三是认真抓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方案(升级版)》;编制实施《安徽省长江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四是深入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污染防治。以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为重点,加快整改进度,提高整改质量。全面开展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认真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问题整治。推进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认真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排查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开展专项整治。

五是提升生态环境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加强绿色空间管控;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绿盾”行动;抓好江河源头区和现状水质好于Ⅲ类江河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

六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标准。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推进《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的立法工作,开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的调研论证。继续研究制订符合我省实际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

七是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数字江淮—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作用,多举措提升智慧化监测能力。

八是协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实施沱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媒体记者

我是安徽日报记者,生态环境属于关系社会公众切实利益的重点领域,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在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什么经验做法?

姚晓群处长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原则,探索实践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模式,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依法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一是采取协调和调解的方式,“先入为主”办案。针对申请信息公开回复不及时等简单的行政纠纷案件,与申请人积极沟通,充分做好解释工作;对案情相对复杂的案件,及时受理、及时调查,本着合法自愿原则,耐心调解,力促和解。2020年省厅办理的5起行政复议案件,均通过有效调解,申请人撤回了申请,实现案结事了。

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直截了当”办案。针对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通过“走出办公室”的方式,主动与提出复议申请的环保组织沟通交流,当面听取意见建议,全面认真核查事实。把办公室“搬到”案发地,变“书面审查”为“当面审查”,既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又增强了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采取源头纠正的方式,“依法规范”办案。针对疑难案件,在常态化听取法律顾问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下,通过咨询上级机关、司法机关的方式,厘清办案思路,合法合规审理案件。对于下级部门存在行政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情形,加强业务指导,督促及时整改,变“事后处理”为“源头纠正”,减少了不必要的涉诉风险。

四是采取办案即普法的方式,“宣传教育”办案。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变“办案过程”为“普法过程”,注重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政策,有效提升申请人的法治意识,依法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有效引导被申请人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下,切实改进执法方式,寓服务于执法监督之中,强化帮扶意识,帮助企业解环境难题、促绿色发展。

媒体记者

我是人民网记者,“用制度之‘手’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被评选为安徽省2020年度行政执法十大事件,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经验做法?

孙艳辉总工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我省自2018年开始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至2020年底,边实践边探索,率先在全国实现16个省辖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全覆盖。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采取多措并举,有效推动制度落地,并已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抓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省厅通过抓培训,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认识,明确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是代表设区市政府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第一责任人,有效解决了基层“不愿为”“不会为”的问题。

二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通过边实践、边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对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与报告、鉴定评估、赔偿磋商、修复管理及资金管理等项工作做出规定,即将出台《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办法(暂行)》。

三是理线索推动案件办理。为拓宽案源渠道,省厅从2016年以来全系统办理的2万多起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以及移送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筛查出499件赔偿案件线索,印发各市调查办理,对其中30起重点案件线索实施重点督办。2020年又梳理了56个案件线索交由有关方面办理。

四是补短板分类督导帮扶。通过召开片区督导会议的方式,强化工作调度和督导帮扶,扭转工作进度不平衡的问题。对各地市报送的案件线索,除安排专人跟踪催办外,及时组织生态环境法律和技术专家上门服务,实行“一案一指导”。

五是解难点构建衔接机制。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顺畅衔接的机制,打通案件办理的堵点,积极争取检察机关依法支持赔偿磋商和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诉前告知程序,协作配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形成。

六是聚合力推进任务督办。通过向市政府通报损害赔偿案件情况、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列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绩效考核内容等方式,倒逼各地加大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力度,形成了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态势。

从今年开始,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要求,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转入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全系统将毫不动摇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持续地开展案例实践,努力营造出“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社会共识。

媒体记者

我是合肥晚报记者,2020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省生态环境厅是如何推进“七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的?

姚晓群处长

“七五”普法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推进我省“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落实,持续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强化保障措施,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各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地落细,普法工作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健全机制,普法工作保障有力。成立厅法治宣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法治联络员队伍。印发《安徽省环境保护厅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每年发布重点普法目录,列出普法责任清单。将普法工作纳入各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综合考核。

二是精准发力,行业普法有声有色。持续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制作普法微视频等,深入推进《民法典》普法宣传。聚焦“关键少数”,扎实推进厅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积极落实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学法等制度,并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旁听行政案件庭审、开展年度宪法法律知识测试等形式,不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式方法。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阶段性工作,持续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法治巡回法治宣讲14期。结合“江淮普法行”、“六五”环境日、“江淮环保世纪行”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专题普法。开展首届“环境法律法规网上普法知识竞答”活动,参与人数达22212人次,获奖260人次,发放绿色出行交通补贴1.3万元。

三是创新形式,普法宣传富有成效。充分利用官方“报、网、端、微、屏”,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宣传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法格局。五年来,共通过厅网站、安徽生态环境公众号发布专题普法资讯达110余期,取得了较好宣传成效。加大对生态文化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法治素养。每年组织参与开展“法润江淮  共筑美丽安徽”、“我与宪法”、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创作征集活动。将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过程中,共命名绿色社区131个、省级绿色学校287所、市级绿色学校1800所、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1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8个)、省级绿色家庭82个。

主持人

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
文件下载